池上地形有平原,有湖泊,東為海岸山脈,西為中央山脈,南臨新武呂溪,更有世界罕見的活動斷層。空氣清新、遠離市囂,雖處於花東縱谷間,但視野開闊,且山影為黑夜觀星背景,襯托星象意境不凡,田園景觀寧靜優雅。
 
  池上是花東縱谷旅遊線上重要的觀光景點,南橫公路由池上出口,省道縱穿,鐵道自強號停靠,交通十分便捷。自清治初墾時期,池上地區之農墾便以稻米生產為主,除了農民對這片土地的開墾,加以池上地區土壤、氣候所提供的優良環境,孕育出池上優良農產的栽培環境。幾年來池上鄉領先全國推行池上米認證,配合各項農業政策,依序改變了池上地區農業經營型態,締造池上的優質稻米品牌。由於池上稻米在全台各地創造出優質品牌,池上之農業環境也開始受到外界關注,由先人所開墾之農田不僅創造出優良稻米,更保存了農業傳統文化,故在新開園老田區能深刻體驗到池上濃厚傳統人文氣息。

  從立春到冬至,從伯朗大道到大坡池,池上的一年四時都是好風景;從春耕野餐節到秋收藝術節,乃至於竹筏嘉年華、池上星夜慢城等活動,池上時時刻刻皆有精彩活動來迎接各地遊人。

        在這樣深厚的自然與人文底蘊護持,以及鄉親共同的努力下,池上鄉終於在2024年6月通過了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的認證程序,且卓越表現創下此次各國所有申請城市中的最高成績之一,表示池上鄉在於自然環境、社會互動、文化傳承…等各項指標上,都展現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與成效,這是池上的榮耀,我們榮幸將這份榮耀與慢城聯盟的夥伴們乃至於所有國人分享。

        誠摯地邀請大家蒞臨池上鄉,體驗本地的獨特魅力與迷人風景,無論是品嘗道地的美食佳餚、探索閩客原民等豐富多元的文化、或是享受自然當下的天光雲影或是風起雲湧,池上都能滿足您心底的嚮往與追求,讓您在這片寧靜祥和的天堂中度過最美好的時光。

        今後,池上也將推動更多創新措施來提升生活品質。有幸加入台灣慢城聯盟,希望未來與聯盟夥伴一起努力,共創台灣慢城美好的生活環境與未來。

  以木片製成的盒子裝盛,已經成為池上飯包的強烈印象,木片便當具有吸濕功效,讓原本就香Q的米飯,更能維持它的口感。在火車慢車的時代,抵達池上站前就拿好零錢,從車窗取進熱騰騰的池上便當大快朵頤,是那個年代的人最美好的火車記憶。即便現在已不在月台販售,池上便當粒粒分明的米飯,多汁的瘦肉、清爽的黃菜頭……,從家鄉、悟饕、全美行、大地飯店、都是讓南來北往旅客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位於花東縱谷的池上,海拔300公尺,環境日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特別適合稻作,且灌溉水源來自含有豐富有機礦物質的新武呂溪,以及全台唯一的內陸淡水沼澤「大坡池」,池上的稻米,一直是好米的代言人。以池上好米製成的各式米食,從田味家的客家牛汶水,到好煎炸的炸年糕,乃至於甘味堂的米麵、BIKE De Koffie的米貝果、樂米燒的米車輪餅…都富含米香,讓人口齒留芳。

  池上放山雞以鬥雞及黑羽土雞為大宗,採放牧方式飼養,除飼料外另以牧草、南瓜等天然食物餵養,飲用的是不受工業汙染的純淨水源,讓雞隻擁有自然的抵抗力,使用的藥物自然相對減少,當然健康又美味。緊實多汁的肉質,吃過的都說讚。凡是在池上鄉行政區內飼養之雞隻,並配戴有鄉公所製發之「鄉徽腳環」,且於出雞15日前採樣送到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檢驗合格者,才能做為「池上放山雞」販售。

  池上知名美食除了便當以外,黃豆製品也是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角色,從「豆之間」、「福原豆腐店」到「大池豆皮店」等知名店家,各種豆類料理,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融入池上在地特色,不但金黃細緻,更是豆香濃醇,從鹹食的炸豆皮、炸豆腐、炸豆包等,到甜點如豆花、豆漿等美食,不但是本地人的最愛,也讓許多外地訪客趨之若鶩。

滋養著農地的兩山脈風化土與新武呂溪的澄淨水源,同樣滋養著菜地,池上的各類新鮮蔬果,同樣令健康愛好者與美食主義者驚艷。許多懷抱著綠食宣言理念的餐飲工作者,在池上開設各式中西式蔬食料理,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從蔣勳老師喜愛的保庇素食,到巧本味、榷谷及舒食男孩……等各家創新的蔬食料理,讓素食者及非素食者,都能嘗到池上蔬果鮮甜的滋味。

  來自池上本地的徐季筠老師,在都蘭國小任教多年,某次在學校的手工藝課程中認識到藍染,就愛上這個讓染料在布料上渲染出千變萬化的魔術。她從一個藍染愛好者,成為推廣藍染的工藝師,甚至將觸角回溯到藍染植物的種植,在工作室旁栽種了大片小青(木藍),將屬於本地的台東藍,保留在染布上。她染池上的山景、海洋、花葉與人物,也經營起「沐藍池上」品牌。在這裡,不但能找到喜愛的藍染藝品,甚至能報名動手製作,體驗屬於池上的衣飾。

  是在舊站原址改建,設計了一個穀倉意象的站房覆蓋系統機房,利用拉長的站房設置斜坡道,連接站前廣場和月台高低差,以「廊道串連」成為本站的設計特色,且在設計中將具有歷史感的產業設施的穀倉轉化、形成車站意象,藉以凝聚地方認同感,營造出池上特有的地域風貌。在這個穀倉意象的量體裡,有開放的車站大廳、和密閉機房旁的廊道,玻璃與木飾板牆虛實交互反應在外觀立面上。穿越宛若時光隧道的木造車站,已是遊客訪池上最驚豔的第一印象。

  池上鄉自行車道環繞台九線東側的池上米主要產區,沿路有寬廣的田園風光亦有秀麗的田間小路,還能遠眺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自行車道平坦易行,適合各年齡層的騎乘者。此外,自行車主線道由大坡池的豐澤橋為起點,沿途可串連起杜園、小水車、伯朗大道、保安宮、萬安磚窯…等景點,是了解台灣農村生活和稻米文化的絕佳場所,讓人能在悠閒的騎行中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純樸。

  伯朗大道原來僅是池上鄉內某條筆直的田園道路,早期因伯朗咖啡廣告而爆紅,近期因金城武為長榮航空拍攝的廣告,再度受到注目。這裡被譽為「翠綠的天堂路」,一望無垠的廣大稻田,路旁沒有一支電線桿,讓苦於都市叢林的現代人,宛如找到開闊的心靈出口。樹下的板凳與奉茶場景,更是讓遊客瞬間回到純樸善良的農家情調,更是來此的必訪打卡點之一。

  在廣大無垠的稻田襯托下,這條往天空延伸的「天堂路」,以S型一路蜿蜒往遠處,中途穿越東北─西南方向的伯朗大道,稻田的盡頭是高聳入雲的南橫峻嶺,近景中景遠景錯落有致,是謀殺相機記憶體的好地方。天堂路入口的鞦韆,亦是重要打卡點之一,該作品由原民藝術家撒部‧噶照創作,名為《自然療癒》,月牙造型的鞦韆搭配絕美稻田,更被譽為天堂鞦韆,是裝置藝術節和景觀的成功案例。

  創立於民國五十一年八月的池上國中,開始為初級中學,民國五十七年奉令改制,始稱為「台東縣立池上國民中學」。目前共有九班及特教班一班,教職員工三十人,學生二六六人。學區為福原、大坡、萬安、廣原等四所國小。歷經十一位校長之經營及所有教職同仁的努力,加上地方仕紳、家長的支持配合,成為幾代人共同的母校。

  大坡國小位於慶豐村,鄰近省道東側,學區含慶豐、大坡二村;面對花東縱谷名勝大坡池,東倚海岸山脈,西望中央山脈,素有「景美」之稱譽。

  大坡國小位處斷層帶,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大坡國小斷層帶裝置「地形變形精密測量儀」,記錄花東縱谷移動軌跡。還闢建了「東部海岸岩石教材園」,布置海岸山脈出產之各類岩石,由板岩到變質輝綠岩等,在此都可一睹。校內的「水生植物教材園」,更種植頂斑太蘭、水燭和美洲槐葉蘋等植物,極富教育價值。

  福原國小位於臺東縣池上鄉,位居臺東縣縱谷區最北之地,目前有普通班7班、藝才班4班與幼兒園2班,國小學生158人。

  福原國小成立於1913年,如今已逾百年,當初日本人在設立之初始命名為「新開園蕃人公學校」,因當時池上鄉是無人居住的荒野,僅有少數原住民以打獵維生。如今福原國小的日式老宿舍已屹立九十年,每一棟形式各不相同,盡皆迷人優雅,在各界共同努力下修復,並已成為當地文化推廣的基地。

  台東縣萬安國民小學創校於民國34年,目前編制十二個班級,一百多位學生,但卻擁有全國公私國小最大的8.43公頃的校地,鄰近環境稻浪逐波、海岸山脈層峰交錯,天寬地闊的童年,是許多畢業生猶津津樂道的美好回憶。萬安國小振興分校因為加入一個彩繪計畫,由法籍街頭藝術家柒先生(Julien Malland Seth),在校舍上描繪出坐在樹叢上的阿美族少女,以及後方揹著傳統圖騰側背包、穿著現代服飾的男孩,期許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已成為許多人朝聖的打卡景點。

  大坡池是花東縱谷平原之主要池沼,因風景優美而馳名遠近。民國40年代以前,池中盛產鯽魚、鯉魚、土虱、鱸鰻、烏仔魚…等魚類,沿岸許多人家以捕撈大坡池漁獲為生。水生植物有菱角、蓮花…等繁殖其中。野生鳥類有水鴨、竹雞…等數十種,是留鳥與候鳥的天堂。往昔常見釣客垂釣池畔,漁夫乘竹筏捕撈魚蝦,景緻宛如人間仙境。民國60年代以後,因泥沙淤積與增建排水設施,大坡池面積縮減,復經人工的開發重現光彩。大坡池環境優美,現為鄉民及旅客遊憩賞景之好去處。

  位於台東池上鄉的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佔地約6.5公頃,入口處遍布各式木雕藝術品,傳達東部客家穿山渡海而來的移民意象與精神。園區前有大片花海,一年一度的花海季更是百花爭艷,色彩斑斕的花卉在此綻放。

  園區主要規劃有一樓展演區、二樓圖書區、古物展示區及主播體驗區等,呈現東部縱谷地區客家聚落之生活、產業中各種文化面向;時常舉辦客家大戲、客家技藝體驗、童玩製作等多元豐富的活動,展現客家獨特社會意涵與文化經驗的同時,讓來此的遊客感到萬分精彩、滿載而歸。

  位於新興村的杜園,乃杜俊元先生及其夫人楊美瑳女士,為紀念父親杜錦枝先生及母親王圓女士,並秉持回饋鄉里之心願,將其父母居住之祖厝及原錦豐米廠拆建而成。杜園佔地2000餘坪,內部設施有紀念館、活動中心、景觀花園、藥草園、假山、蓮池、涼亭、廣闊草坪、停車場及來自印尼的數萬年木化石……等。杜園為使藥用植物不致失傳,藥草園內收集100多種珍貴藥草,提供民眾認識與研究;另請台東縣農改場技術指導外,並且提供各種珍貴藥草作為研究之用途。

  書房的日式建築為1936年興建,前身是福原國小校長宿舍,門牌上的”堀尾一彥”是1937年首任入住的日籍校長。隨著新宿舍的完工啟用,老屋廢棄,甚至一度陷入產權與修復的問題,瀕臨拆除,2014年由津和堂團隊與在地區民進行部分修復與保存,但後來因無人接手使用,再度荒蕪多年。直到2019年移居池上的素人藝術家王金生先生,獨自一人花了近兩年時間整修,搜集老木料,以舊修舊,保留日式建築完整格局。如今的蔣勳書房採預約制,每週四、五、六,每天三梯 10:30/13:30/15:00,導覽時間約為60分鐘,包含語音導覽、展覽參觀、互動問答等,是一個傾聽自然傾聽自我的好地方。

  池上穀倉藝術館建築落成於民國48年,原為建興碾米工廠的穀倉,多力米公司 梁正賢先生主動提供自家老穀倉,由建築師陳冠華團隊進行改建,華麗蛻變成池上新地標「池上穀倉藝術館」。穀倉的建築設計保留原有結構,規劃出一大兩小的展廳,可以是大型作品的單件展,也可以規劃主題展、系列展覽。立面闢出落地的玻璃長廊,引入戶外的自然天光,讓館內展品與館外一望無際的綠意稻浪連成一片遼闊大景,帶來陣陣驚豔的讚嘆。曾經是記載在地居民農村記憶的穀倉,成了藝術推廣的平台,舊瓶新酒,迴盪出更多的驚喜與火花。

  稻米原鄉館原為池上農會肥料倉庫,由於相鄰磚窯廠,又坐落於萬安社區的入口處,社區用以規劃做為池上米食文化參訪的解說展覽廠、遊客諮詢、休憩點以及村民休閒活動據點等。後遂向文建會提出改建計畫,成立稻米原鄉館,外觀充滿樸拙之美,是萬安社區對外的窗口。

  館內展售各式池上米,也有農用機具展示,館內機具都是由社區民眾提供,展現出對在地文化傳承的向心力和重視,原鄉館也有一系列體驗和教學活動,配合時令有稻米插秧、割稻等活動,配合學校戶外教學還有米食DIY、彩繪米畫、磚窯體驗等,讓遊客可以更親近稻米的生產過程。

  浮圳是百年前池上居民為了灌溉農田,建造為了引大坡池之水,而必須其中的水車也被完善地保存了下來。農田、浮圳、水車……,樸實的農村風光,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特定規劃出自行車道,讓遊客暢遊在藍天綠意之中,浮圳目前也是臺東縣公告的歷史建物。而大觀亭位於池上浮圳上,因地理位置座落池上平原中央,視野良好,數百公頃無障礙物,在稻田成熟期間,從亭上向四周眺望,綿延不絕的稻浪,宛如金黃地毯,令人嘆為觀止。

  田中伯公廟(福德宮)位在池上鄉北端,以坐北朝南之姿、矗立在海拔260公尺高的池上平原千頃良田中,周邊稻田環抱,廟宇後方恰巧有台鐵鐵軌經過,每年1月油菜花盛開及6月、11月稻穗呈金黃飽滿之時,吸引許多攝影人士前來捕捉火車搭配伯公廟及稻田與油菜花之美景。

  金色豐收館是池上鄉農會為了結合休閒與教育所規畫的稻米觀光工廠,結合了專業碾米加工製程、米食DIY體驗與池上農事體驗活動…等,成為一個兼具教育與休閒的景點,廠區內設有文物區、體驗教室,還提供付費的場區預約導覽,以及稻浪館禮品展售中心、小白屋咖啡、田媽媽餐廳等服務及設施,成為全台唯一結合精緻碾米加工與稻米教育之觀光工廠。館外是池上鄉農會大地劇場-花卉畫布,花卉畫布環繞大地劇場而成,畫布內設置花卉、裝置藝術可供遊客遊玩、拍照。大地劇場舞台位於本區域中心位置,並以周圍草坡環抱作為觀眾區,除了可以欣賞舞台上表演,更能眺望遠方山脈,是最美、最自然的舞台空間。